我们来对“西贝与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事件”进行一次全面、深度的分析。
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,涉及知名企业家、餐饮品牌、敏感的食品安全话题以及复杂的公众情绪。整个事件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和层面来剖析。
事件回顾
-
起因(2024年1月):锤子科技创始人、知名网红企业家罗永浩在一场直播连麦中,回应网友关于创业选择“预制菜”的提问时,表达了对预制菜的负面看法。他的核心观点是:
-
“我(创业)肯定不做预制菜。预制菜就是猪狗食。”
-
他进一步解释,这不是在攻击吃预制菜的人,而是认为餐饮企业 already 在用,但如果创业还选择这个方向,“你再去搞预制菜,你再给孩子吃预制菜,那你就是……”(话未说尽,但意指不负责任)。
-
他还提到,自己在美国独居时吃了整整一年预制菜,深知其弊端。
-
-
发酵与回应(2024年1月-2月):这番言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,将预制菜推上风口浪尖。
-
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回应:作为深耕预制菜赛道(其品牌“贾国龙功夫菜”是核心战略之一)的餐饮大佬,贾国龙对此进行了回应。他的核心观点是:
-
“罗永浩对预制菜的认知,还停留在早期预制菜的基础上。”
-
他承认老罗说的一些早期预制菜(如料理包)存在油大、盐多、营养流失等问题。
-
但他强调,“现在的预制菜已经做了很大的提升”, 并举例西贝的预制菜“都是大师在厨房里手工做的,然后急速冷冻”,最大化保留了食材的口感和营养。
-
他总结:“老罗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。”
-
-
-
后续影响:这场隔空“对话”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预制菜行业更广泛、更深入的讨论,涵盖了食品安全、营养健康、消费选择、行业标准等多个方面。
深度分析
一、 双方立场与观点的本质
-
罗永浩的立场:“消费者警示者”和“理想主义者”
-
批判对象:他批判的并非预制菜本身,而是低质、不健康、滥用添加剂的“劣质预制菜”以及将这种产品作为创业新风口和主推给家庭(尤其是儿童) 的行为。
-
情绪基点:基于个人体验(在美国吃一年预制菜)和对“科技与狠活”的厌恶,表达了对工业化食品过度侵蚀传统烹饪和健康饮食的担忧。他的言论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和夸张修辞(“猪狗食”),目的是为了引发关注和警示。
-
潜在合理性:确实,预制菜市场鱼龙混杂,大量低端产品存在高钠、高脂、添加剂过多、营养价值低等问题。他的言论戳中了许多消费者对“看不见的后厨”的深层焦虑。
-
-
贾国龙/西贝的立场:“行业正名者”和“产业升级推动者”
-
辩护对象:他为中高端、注重品质和工艺的现代预制菜辩护,试图将“预制菜”从“廉价料理包”的污名中剥离出来。
-
商业逻辑:预制菜是西贝寻求增长的第二曲线。面对餐饮业“三高”(高食材、高人工、高房租)的压力,预制菜是实现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降本增效的关键路径。他必须捍卫这一战略的正当性和先进性。
-
技术论点:他强调现代冷链、锁鲜技术、大师工艺等可以保证预制菜的品质,试图重新定义“好吃”与“健康”的行业标准。
-
二、 争议的核心焦点:认知错位与“术语”混淆
这场争论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“预制菜”这个术语的定义过于宽泛,导致了巨大的认知错位。
类型 | 罗永浩主要批判的对象 | 贾国龙主要辩护的对象 |
---|---|---|
常见形态 | 廉价料理包、方便菜肴包 | 高端速冻菜、半成品净菜、餐厅级预制菜 |
价格定位 | 低价(10元以下) | 中高价(30元以上甚至上百元) |
技术工艺 | 高温杀菌、长期防腐、多用添加剂 | 急速冷冻(IQF)、低温巴氏杀菌、冷链配送 |
使用场景 | 外卖、快餐、便利店便当 | 家庭餐桌、高端餐厅的复杂菜品 |
形象标签 | “科技与狠活”、不健康、廉价 | “大师手作”、“在家吃大餐”、便捷高效 |
因此,本质上,两人说的可能不是同一种东西。 罗永浩在抨击A,而贾国龙在捍卫B。这种“鸡同鸭讲”是公共讨论中常见的现象,也使得辩论难以达成共识,反而放大了分歧。
三、 事件背后的行业与社会情绪
-
预制菜行业的“阿克琉斯之踵”:尽管行业发展迅猛,但其“不健康”、“不新鲜”、“不好吃” 的负面标签始终存在。罗永浩的言论之所以能引发巨大共鸣,正是因为他精准地击中了行业的这个痛点,代表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疑虑。
-
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觉醒:公众越来越关注自己吃进去的是什么。他们反感的是“被预制”——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花费现炒菜的价格吃到预制菜。这场讨论进一步推动了要求餐饮企业明示菜品是否为预制的呼声。
-
传统“锅气”与工业效率的冲突:事件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中 “锅气”(即现炒的烟火气) 与现代化餐饮工业追求效率、标准化和规模之间的深层矛盾。这是一种情感与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碰撞。
四、 事件的营销学视角
-
对罗永浩:这次发言再次巩固了他“敢说真话”、“耿直”的人设,赢得了大量对预制菜有疑虑的普通消费者的好感。虽然得罪了部分行业人士,但强化了在其粉丝和大众心中的信任感。
-
对西贝/贾国龙:这是一次被迫但必要的危机公关和品牌防御。贾国龙的回应相对得体,没有进行人身攻击,而是试图进行行业科普和品牌切割(将西贝的预制菜与低端产品区分开)。虽然无法完全扭转舆论,但至少向市场和消费者传达了“我们在做更高级的预制菜”这一信息,守住了自己的目标客群。
结论与展望
西贝与罗永浩的这次事件,并非简单的个人口舌之争,而是一次关于中国食品工业现代化、消费者信任危机和餐饮文化变迁的公开大讨论。
-
短期看,预制菜行业被泼了一盆冷水,舆论监督的压力增大,迫使企业更注重品质、健康和透明度。
-
长期看,这场辩论有助于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和市场的分层。劣质、不健康的预制菜会逐渐被市场淘汰,而真正具备高品质、健康属性且透明的预制菜产品,会在争议中逐渐获得消费者的认可,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。
-
对消费者而言,事件教育了市场:“预制菜”不是一个单一概念,需要甄别。 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理性,学会阅读成分表,根据价格、品牌和工艺来选择产品,而不是一概否定或肯定。
最终,解决问题的钥匙掌握在行业企业手中:能否通过技术革新真正做到“好吃又健康”,并通过绝对透明的方式重建消费者的信任。而监管层也需要跟上,出台更清晰的标准和标识规定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。